中新網上海新聞7月11日電(湯彥俊)日前,中國首部《胃癌Claudin18.2臨床檢測專家共識(2025版)》(以下簡稱《共識》)近日正式發布,旨在為胃癌Claudin18.2(以下簡稱CLDN18.2)靶點檢測提供標準化、專業性、實用性的臨床指導,為精準篩選胃癌靶向治療的潛在獲益人群提供技術依據。此次《共識》發布標志著我國胃癌精準診療和規范化發展開啟了嶄新的篇章。>>>商務洽談,點此處,在線咨詢
胃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約40%的全球新發病例在中國。2022年,中國新發胃癌病例近36萬例,死亡近26萬例,胃癌位居我國癌癥相關死亡原因第三位。在中國,早期胃癌占比較低,僅約20%,大多數患者發現時已是進展期;而在這一階段的患者治療選擇相對有限,整體生存及生活質量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為晚期患者尋求突破性治療方案成為了業界關注重點。
隨著腫瘤精準診療研究的深入,臨床指南推薦基于生物標志物指導臨床治療策略。數據顯示,35%的中國晚期胃和胃食管交界處癌患者CLDN18.2生物標志物表達陽性。近年來,靶向CLDN18.2的創新治療方案取得了顯著進展,包括單克隆抗體、抗體耦聯藥物ADC及CAR-T等;特別是全球首個CLDN18.2靶向治療藥物佐妥昔單抗已在中國實現了患者可及,在為晚期胃癌患者治療帶來更多治療選擇的同時,也給胃癌生物標志物的精準檢測提出了新的挑戰。準確、可靠的CLDN18.2免疫組織化學(IHC)檢測是實現精準治療的前提和關鍵,其檢測質量關系到患者能否從創新療法中獲益。
然而,CLDN18.2 IHC檢測在國內臨床應用中仍面臨挑戰。國內十余位權威病理學家領銜,在充分整合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和豐富臨床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撰寫了《共識》,對CLDN18.2 IHC檢測流程、判讀標準及報告形式進行了系統性規范,推動指導晚期胃癌的臨床實踐,使更多患者能在精準靶向治療中獲益。
《共識》通信作者、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病理科應建明教授表示,“近年來,胃癌精準治療取得突破,靶向CLDN18.2創新藥為患者帶來了新的選擇,也對我國病理科的規范檢測提出了新要求。此次《共識》明確了CLDN18.2檢測與判讀的規范,為病理工作提供了統一標準,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各地區,尤其是基層醫院的腫瘤病理診斷規范化與同質化發展。通過構建完善的病理檢測質控鏈條,病理科醫生與臨床醫生一起,為患者謀求最大化精準診療獲益。”
《共識》通信作者、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病理科盛偉琪教授表示,“我國胃癌晚期患者長期面臨治療選擇有限的局面。隨著CLDN18.2靶向創新療法在臨床治療上的突破,為更多胃癌患者帶來了高質量、長生存的希望,同時也對病理科醫生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次共識發布,明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CLDN18.2的檢測和判讀規范,為實現胃癌精準化、個性化診療提供了有力保障,讓更多適用的胃癌患者有機會獲益更多的治療方案,不僅實現了從精準檢測到有效治療的診療閉環,更是推動了胃癌精準診療全學科體系的建設。”
《共識》通信作者、北京協和醫院病理科周煒洵教授表示,“一個有價值的生物標志物被發現非常難得,如何讓其在臨床中發揮真正的價值,需要各界合力,病理診斷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只有檢測‘準’,治療才能‘精’。作為我國首部聚焦CLDN18.2檢測的專家共識,其制定及推廣為病理科醫生工作的規范化和標準化提供了清晰有力的指導,有助于對檢測結果的正確判讀,通過增強病理診斷和臨床治療的溝通,推動胃癌個體化診療成為現實。”
作為國內首部聚焦胃癌CLDN18.2檢測的權威專家共識,標志著我國在胃癌精準診療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通過提升CLDN18.2檢測的規范性和準確性,為患者的精準治療提供指導。這不僅為胃癌的個體化精準治療提供了全新實踐路徑,也將持續推動我國癌癥防治體系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健康中國2030”、提升腫瘤五年生存率的目標注入新動能。